校地融合再升级 人才共享促发展

时间: 2021-06-01 12:25:00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分享到:


  为实现校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协同创新,河南省许昌市从2015年起实施校地共建人才“双百工程”,建立了地方与高校人才共建共享机制,2019年12月,“双百工程”五年建设期满,为进一步巩固“双百工程”工作成果,2021年许昌市启动新一轮校地共建人才工程,将校地人才合作范围由最初的许昌学院1所高校覆盖到全部3所驻许高校,推动校地人才全面对接、深度融合,实现了校双融双促双赢。

    一、聚焦关键环节完善合作机制

   “双百工程”的实施,为高校学科建设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也为各方开展校地人才合作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实现校地产业、科技、人才合作更加紧密、畅通、有效,首先要抓住人才引进机制、重点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几个关键环节通过健全和完善管理、服务、考核、奖励等各项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更好的深化拓展校地融合,继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1年,许昌市人才委许昌学院党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许昌市校地人才共建工程工作的实施办法》,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地方与高校深化人才交流合作。

升级后的实施办法有几大亮点:一是选派目标明确。2021年起,每年从高校派出40名左右,地方派出40名左右干部和专家开展交流;计划用5年时间,通过校地持续联合建设,围绕许昌市重点产业打造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一批校企联动的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产生一批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和科学研究基地,培育一批在行业领域叫得响、有建树的领军型、实用型人才。二是拓展合作范围,合作学校数量由最初的许昌学院1所高校覆盖到全部3所驻许高校;校地合作人员条件由原来的中层干部、高学历高职称专家人才扩大到科级干部、在某方面实力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三是方式方法灵活。校地双方可互派人员挂职,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任命和考核,挂职服务期限为一年,必要时延期一年;也可采取项目化方式运作,按照项目计划书的约定进行考核,挂职服务期限根据项目需要由双方约定。

  二、聚焦发展需求,强化服务管理

   一是充分征集需求,实现精准选派。市委组织部每年向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单位征集挂职需求,将挂职需求梳理汇总后返回到地方院校;地方院校党委每年根据教学、科研工作实际需要,向市委组织部提出兼职需求。双方根据需求组织推荐人选,经组织审查、研究推动成果转化后办理任职手续。

    二是强化目标考核发挥激励作用将挂(兼)职分为“调研融入期、合作攻关期、提升总结期”三个阶段,要求挂(兼)职人员在“调研融入期”结束时提交挂(兼)职目标任务书,派入、派出单位按照目标任务书对挂(兼)职人员进行考核管理,及时奖优罚劣。 

    三是加强沟通服务,优化合作环境。成立校地人才共建工作领导小组,院校党委组织(人事)部门与市委组织部之间加强沟通,派出单位制定专职人员加强与派入单位和派出人员的联系。市委组织部和院校组织(人事)部门通过定期、不定期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和掌握派出人员服务期间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关心帮助解决派出人员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为人才提供“家人式”服务。

   三、聚焦落地见效,实现互惠共赢

通过校地共建人才工程,搭建了校地合作最重要的工作机制。校地共建人才工程构建了地方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的校地合作工作格局,实现了“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良性运行,为校地互动深层融合提供了关键抓手和可靠保障。地方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协调和推动了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合作;高校也更好地把办学与地方独特的产业优势相结合,在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培育自身的特色,主动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和特色办学道路,更好地实现了植根地方土壤、服务地方发展的定位目标。

通过校地共建人才工程,提升了人才队伍能力素质。通过校地共建人才工程的人才交流平台,校地双方人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综合能力素质提升与工作创新发展的双赢。挂职专家直接接触到经济社会实践和业内前沿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与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其中,原许昌学院商学院党总支书记沈春光教授,连续两年挂职建安区政府副区长,主抓工业经济、招商引资、产业集聚区建设等重点工作,积极推动建安区七大专业园区建设,促成学院多个项目、教学实习基地在建安区落地。兼职教授充分发挥自身业务和行业资源优势,积极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优化,推进协同创新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其中,许昌市花之都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凯亮被聘为许昌学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参与高校教学、青年教师培养和学生实习,双方共同设计施工项目100多个,共同主编教材3部,真正实现了专业、课程与园林产业需求对接,提高了产教融合效果。

通过校地共建人才工程,创新项目和科研成果进一步转化。校地共建人才工程实施以来,校地双方不断开展多维度、多形式、立体化合作,先后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144个,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实习实训基地301个,合作开展项目研发503项,合作开展技术攻关201个,真正实现了校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其中,许昌学院与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等县(市、区)政府签订校地合作协议,与许继集团、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河南黄河实业(集团)挂职的许昌学院武玺旺博士,通过开展项目研发和技术攻关,促使产品发货量、销售额实现翻倍增长。挂职万里路桥集团的马金柱教授,推动组建万里路桥集团与许昌学院实验检测中心开展合作,为万里路桥公司节约建设和研发资金达千万以上。

    校地共建人才工程的持续深化和拓展,校地合作校地融合搭建更多合作交流平台双挂双聘”的干部和人才深入企事业单位协同推进人才共用、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地方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坚强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