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鄢陵县充分发挥县镇两级党校教育培训主阵地、党性锻炼大熔炉作用,紧紧围绕基层党员需求,聚焦创新性、系统性和针对性,通过党员教育赋能、学用工作增效,为基层党员干部“充电续航”,实现党员受教育,发展有力量。
聚焦创新性,变“灌输式”培训为“参与式”培训。灵活运用优质教学资源。坚持把红色资源作为党性教育的“活教材”,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统筹县域红色遗址遗迹、党史人物活动地、红色人物故居等,成功打造焦裕禄纪念馆、《刁河宣言》旧址等9处红色教育基地,通过读“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看“红色展览”、学“红色精神”等活动,构建“读、讲、看、学”四维教育模式,让党员在“实景”“实境”中接受教育。持续拓展教育培训阵地。组织开展“党课我来讲”微党课视频评选活动,拍摄制作109部微党课视频,为全县基层党组织开展“五星”支部建设、“万名党员进党校”、党员经常性教育等活动提供丰富鲜活教材。在“鄢陵组工”“鄢陵融媒”微信公众平台开设专栏进行展播,线上浏览量近30000次,不断延伸党课微触角、拓展党课影响力,让党课更加“有滋有味”。创新教学模式提智增能。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突出培训质效,打造集党性教育、红色课堂、生态文明建设、乡村产业振兴、基层治理等于一体的现场教学路线,推动党员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课外,有效破解基层党课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等问题。围绕提升党员招商引资、乡村振兴等能力,定制提升生态经济、特色产业链建设等特色化专业课程,帮助基层党员干部补短板、强弱项。增担当作为之“智”、提担当作为之“能”、蓄担当作为之“力”。
聚焦系统性,变“分散式”培训为“整合式”培训。统筹谋划、全员覆盖。在各类培训班次中,坚持把学深学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教育培训“硬指标”,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各类培训“常修课”,推动理论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精准施训、分类施策。对各类应训对象全面摸底、精准测算,围绕乡科级干部、中青年干部、党务干部、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等分类制定培训方案,为不同层级、类别的党员干部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的教育培训。广纳贤才、才尽其用。按照“内培外聘、上下联通、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紧扣基层党员需求和实际,以县委党校专职教师为基础,重点吸纳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先进典型人物、基层党组织书记、优秀乡土人才等走上讲台,坚持把“党课开讲啦”活动作为提升党员教育质效的重要抓手,充分整合资源,着力构建领讲、主讲、争讲、宣讲“党课四讲”模式,通过名师讲坛、经验交流、专题辅导等方式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聚焦针对性,变“固定式”培训为“菜单式”培训。丰富课堂教学“菜单”。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计划地将政治理论类、党性教育类、政策法规类、党建实务类、基层治理类、经济发展类、法治类、实用技能类等9类专题纳入课程体系,进一步丰富党员教育培训内容。更新现场教学“菜单”。梳理整合县城及乡镇周边党性教育、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典型经验现场教学点,形成培训主办方“点菜”、党校“传菜”、教学点“上菜”的现场教学培训模式,使学习内容更加贴合党员需要,激发党员学习兴趣。落实质效评价“菜单”。针对学用成果转化不强的问题,把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及村集体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列入党校参训学员研讨内容,有效引导学员运用改革的眼光、创新的思路、发展的举措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同时,为学员发放“培训质效”测评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每位授课教师进行评价反馈,有效鞭策教师精心授课,不断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