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未成年人溺水事故高发期。襄城县茨沟街道将防溺水工作作为检验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标尺,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凝聚党群强大合力,构筑起“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安全屏障,全力保障辖区群众平安度夏。
网格化管理压实责任链条,实现全域精准防控。茨沟街道充分发挥“党工委—党支部—基础网格—微网格”四级组织体系优势,将防溺水安全责任嵌入47个“微网格”。100余名党员网格员主动认领“安全责任田”,对辖区内27处重点危险水域实行“定人、定点、定责”包保管理,确保每片水域有人看、有人管、管到位。整合综治、应急平台资源,结合关键水域监控探头,实现网格员巡查与平台预警联动响应。入夏以来,通过“技防+人防”协同,已成功预警并现场劝阻野泳、戏水等危险行为67起,有效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党群联动织密宣防网络,提升全民安全素养。茨沟街道各级党组织牵头,凝聚多元力量筑牢思想防线。线上依托社区微信群、公众号高频推送防溺水警示案例、自救互救知识1200余条次;线下利用社区“大喇叭”每日2次滚动播报安全提示,组织党员、志愿者发放宣传页2000余份,确保宣传入脑入心。深化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行动”实践,由社区干部、党员骨干、热心群众组成27支“红袖标”防溺水巡逻队,累计开展常态化巡河、巡塘2800余人次。
抓生态,强环境,提升党组织服务力。聚焦人居环境长效治理,积极探索构建“积分制+志愿服务”的全民参与机制。推行“美丽庭院”积分超市,围绕垃圾分类、绿化养护等6大类别共20项具体指标开展评比活动,鼓励居民积极参与,通过累积积分兑换生活物资,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实施“绿网行动”计划,由党员率先垂范,认领绿化责任区,带动群众共同种植冬青球400余株,精心打造“微花园”36处,实现了从“一时美”到“持久美”的显著提升。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干群齐心协力,共拆除老旧建筑300平方米,硬化道路80余条,修复排水渠20000米,修建大小花坛300余个,安装路灯700余盏,为人居环境长效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源头治理夯实安全根基,构筑长效守护机制。茨沟街道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统筹资源强化硬件防护。在事故易发、多发危险水域,更新、加固醒目警示标识牌32块。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对易积水、易形成隐患的沟渠河道进行清淤疏浚,累计完成8公里,消除潜在风险点15处。创新建立“护苗联盟”长效监护机制,广泛吸纳教师、家长、“五老”人员等社会力量组成志愿监护队伍,对留守儿童等群体实行“重点时段+重点人员”的双重盯防。同步强化“社区-学校-家庭”信息互通与联动响应,形成责任清晰、衔接紧密的防溺水工作闭环,确保安全守护常态化、无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