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咱颍桥回族镇建设街村驻村,当接下上一任书记的‘接力棒’,一下子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使命感油然而生,但我有信心把乡村振兴这个接力赛跑下去,赛出好成绩”。每当想起驻村交接时的情形,市民宗局派驻襄城县颍桥回族镇建设街村驻村第一书记戢伟都记忆犹新,也时刻勉励自己,扎根基层,接续奋斗,用汗水浇注这片热土,在乡村振兴的跑道上绽放出青春之花。
扎根基层,脚步丈量村情民意。上任伊始,戢伟便迅速投入“战斗”,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揣着民情日记本,访村情民意。通过走访老党员听取发展建议,到困难群众家中问生活所需,与群众聊天时问计于民,短短一个月,民情笔记本就梳理意见建议40余条,他常说:“脚沾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底气。”在角色转换中,他把群众当亲人,让民意有了“直通车”,为后续乡村振兴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建强支部,扛起旗帜筑牢堡垒。乡村振兴离不开一支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戢伟把严格执行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放在首位,每月定期组织召开“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累计上党课4次,并与派出单位开展“联学共建”活动2次;还通过主题党日、村民代表会等形式,积极宣讲民法典,增强群众法治意识。结合民族乡镇特色,在三夏生产期间,开展“同心圆 共发展”“结对帮扶”等活动2次,拉近了干群关系,凝聚了民心,增强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产业赋能,乡村建设再上台阶。建立健全“双绑”机制,发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作用,以资产入股形式与库二孩板材加工厂、许昌腾运生物制肥厂合作,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6万元;争取派驻单位专项资金100万元,建设玉米、大豆育种基地厂房800平方米。通过多方沟通协调,新修道路3.8公里,铺设污水处理管道8公里,更换电路灯29盏,安装监控摄像头20个,并推进安装100盏太阳能路灯,进一步改善了村庄基础设施。
基层治理,构建和谐幸福家园。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将党员联户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全村划分6个大网格、36个小网格,由联户党员担任网格长,实现精细化管理。积极调解矛盾纠纷,累计化解矛盾纠纷6起,解决信访积案2个。在村室广场开展“孝老爱亲”“端午送温暖”志愿服务活动2次,邀请许昌市妇联、县妇联和妇幼保健院为村民开展免费体检活动1次,邀请城关法庭开展防诈骗、防高价彩礼等普法知识讲座1次,开展退役军人助力家乡行活动1次,基层治理成效显著,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宜居和谐的幸福画卷。
(根据襄城县委组织部供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