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强化基层党员思想淬炼和实践锻炼,打通党员教育“最后一公里”,禹州市火龙镇党委立足实际,将“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班作为提升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抓手,聚焦资源整合、内容供给、管理服务三大环节,探索形成了一套符合乡镇特点、务实管用的培训模式,有效激活了基层党员教育“一池春水”。
精耕细作整合资源,搭建“家门口”的培训阵地。面对基层培训资源有限、工学矛盾突出等现实困境,火龙镇着力构建灵活高效的培训网络体系。一是培训阵地多样化。利用市烈士陵园、镇党校、党员建功岗位等,精心打造“1(市烈士陵园)+1(镇党校)+N(党员建功岗位)”三级联动教学矩阵,同步运用学习强国、许昌组工、大禹先锋等,实现线上线下教学同频共振。二是授课讲师专业化。构建“党校教师+领导干部+先进模范”师资库,聘请省委、市委党校教师讲授党的创新理论;组织镇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分管工作讲政策、传经验;邀请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老党员分享身边榜样故事。师资库动态管理、按需调配,确保课程“接地气、有温度”。三是管理保障制度化。建立“万名党员进党校”专项经费保障机制,严格规范使用。制定《万名党员进党校年度培训计划》《学员手册》等,明确纪律要求,确保培训规范有序、资源高效利用。
精准滴灌按需施教,烹制“乡土味”的培训大餐。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提升培训吸引力与实效性。一是需求调研前置。培训前深入各村、非公企业党支部,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精准掌握不同领域、不同年龄党员在实施高效能治理过程中,理论提升、政策理解、乡村治理等方面的“知识缺口”和“能力短板”,形成需求清单。二是课程分层分类。紧扣需求清单,设置“必修+选修+特色”课程体系。必修课突出党的创新理论、党章党规党纪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选修课涵盖惠农政策解读、矛盾纠纷调解等实用内容;特色课依托本地红色资源和先锋岗位,开展沉浸式现场教学(如清明节在市烈士陵园祭奠先烈进行党性教育,在秸秆禁烧等“三夏”生产期间开展田间课堂动态巡逻等)。三是教学形式创新。推行“集中教学+送学上门+线上回看”相结合。理论课采取“专题讲座+案例剖析+分组研讨”;田间课突出“实操演练+师傅带徒”;对年老体弱党员,组织“红色送学小分队”入户辅导,增强代入感与感染力;外出党员实施线上学习,实施离乡不离党,确保党员教育全覆盖。
精细管理全程服务,筑牢“全链条”的质效保障。通过科学管理和暖心服务,确保培训参与度、过程严肃性、成果转化率。一是必选动作重成效。开班仪式必选动作集体宣誓,闭班仪式分享心得,闭卷测试检验学习成果。二是过程督导从严格。镇党委成立督导组,采取随机抽查、跟班听课、查阅笔记等方式,对参训学员纪律执行、学习质量进行全程监督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培训不走过场。三是学习成果转实效。建立培训效果跟踪问效机制。组织参训党员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立足岗位作贡献”等主题开展交流实践,引导党员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具体行动。设立“党员先锋岗”、“2·15”工作法联户党员岗”,搭建作用发挥平台,形成“学用结合、以学促干”的良性循环。
(根据禹州市委组织部供稿整理)